在线戏剧的发展-张伟略博士

2021-01-15

由于疫情的缘故,戏剧行业今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但由此也催生出一种新的形式:在线戏剧。传统上来说,戏剧的数字化更多的是单纯的把传统剧场戏剧转化成荧屏形式,抑或者把戏剧文本在荧幕的呈现前提下进行电影化的创作。而今年以来的在线戏剧,则大大颠覆了传统的戏剧表演形式,同时也对观众产生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本文将对今年的在线戏剧发展作一个简要的回顾,并且提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扩展的观众席:英国国家剧院

如何把戏剧搬离有限的剧场观众席,去触及更大的观众群体?这是一个略显老旧的课题。早在网络兴起前,大量的戏剧内容已经被录制成光盘发行,试图触及更大的观众市场。然而,由于戏剧表演与生俱来的对于临场感的要求,以及初期略显简单的录制手段,这些影像大多最后被放进了档案馆,作为经典节目,以供后人赏析。虽然与其市场化的初衷并不相同,但也倒是为学术研究和复排提供了宝贵的材料。而在近年,西方的戏剧制作公司也开始逐步提高了对戏剧影像化的投入。其中,英国国家剧院旗下的NT Live较为成功的进行了这一方向的实践。

NT Live 是一项开始于2015年的戏剧影像化计划,在同年被引入到中国,并且成功运营至今。他们的实践是根植于戏剧传统的—核心仍是在舞台上进行表演创作。而与前期的记录性影像不同,NT Live更多的考虑到了银幕呈现的效果。因此,他们的作品中有影像化的镜头调度和布光,使之成为了一种现场—荧幕艺术的混合体。

此外,强大的演员招募能力也是其成功的关键。这一点也要归功于NT本身在传统戏剧中的盛名。其在中国的众多引入作品中,由伊恩麦克莱恩主演的李尔王和本尼科特康伯巴奇主演的佛兰肯斯坦引起了最多的关注。这种凭借演员号召力达成的成功并不鲜见。如果放在国内的语境下进行类比,那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和国家话剧院等一线剧院也是有达成类似成就的潜力的。

模糊的观演关系:王翀和薪传实验剧团

戏剧理论中的第四堵墙早已在现代娱乐中被拆解得支离破碎,而在最近在线戏剧当中更是如此。今年以来,由于线下娱乐的不确定性,大量的戏剧从业者不得不基于线上进行创作。而线上的创作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解决临场感?

黑暗的剧院,指向的灯光和固定的座椅长久以来无形的强迫观众追随舞台上的表演,这种基于物理条件的临场感塑造,也多多少少成为了一些剧场从业者的方便法门:我们会常常看到一些剧情并不出彩的作品,只要加上了感官上的刺激,便会受到高于水准的评价。而当下的条件限制则把这一法门抽离,迫使其回归到剧情和叙事的本源。当然,对于解决临场感这一话题,现在已经有大量的增强现实手段,这也成为了一个选项。但是,后者的规模本身已经足够独立成为一个课题,本文将先举前者的例子进行说明。

今年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作品便是王翀的线上戏剧《等待戈多》。王翀的薪传实验剧团将所有排演的流程都转移到线上完成,也不可谓不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在表演过程中,观众受邀进入到直播间,观看由多个摄像头画面组成的表演。此作品分上下两部,分别在两天进行表演。尽管在手段上的创新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这并不能掩盖他所暴露出的问题:观众的陌生感和叙事的断裂。

观众的陌生感也许来源是多方面的:对屏幕里戏剧化的叙事不习惯;戏剧化的表演方式不习惯;又或者是不知道怎么去应对曾经相隔数十米的演员。在线上戏剧中,他们似乎还是观众,但是却比以往更加接近表演者;他们也似乎是被考虑为戏剧这一整体的一部分,但是他们却从未有过参与的能力。这里创造出了一个新的观演关系,但却不是一个积极的方向:剧团仍然按照戏剧创作的思路进行创作,观众仍然按照观看话剧的逻辑去观察,导致这部作品的观众和演员的逻辑同时跳出轨道。

叙事的断裂则更为明显:在把表演平台转移到线上后,本身就晦涩难懂的等待戈多更是成为了一场怪异的秀。屏幕间的互动由于延时的存在显得略微尴尬,演员之间的对话甚至需要相互预测才能顺利进行。而且,线上表演观众流动性大的特点,也使得许多不知道表演由上下部组成的观众一头雾水,从而大量的评论都集中在“看不懂”这一点上。也许,王翀是想反其道而行之,正正是要反叛叙事。然而,结果也证明了这样的实践并不成功。

线上戏剧的方向

线上戏剧的确是有其潜力的,但是,跳出传统戏剧的创作逻辑也是必要的。传统戏剧中的互动方式和叙事方式很有可能不适应线上娱乐的需求,由此,摆在创作者面前的至少有两个选择:向游戏化的叙事靠拢,或者向年轻一代的快餐文化靠拢。无论是往哪个方向走,线上戏剧依然是一个亟待开发和跨界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