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科学成果
  • 虚拟现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的应用-刘艺涛博士

虚拟现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的应用-刘艺涛博士

2022-03-03

摘要:人类历史长河在发展过程中留下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项目由于其非物质的属性及传承或传播方式的不利,其中,多数濒临失传的危险。我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丰富多样的大国,在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上尤为重视。而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虚

拟现实技术的出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虚拟现实;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0 前言

人类文明经过悠久漫长的发展,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化艺术结晶,比如,建筑物、文物、字画等。而在这些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中,有一种类型没有坚实长久的实物或实体,它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突出非物质的属性,更多强调不依赖于物质形态而存在的品质。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众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1]。《公约》所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拥有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作为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具备欣赏和研究价值,更是承载了宝贵的历史文化信息。保护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对中华民族历史的尊重和传承,为中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添砖加瓦,具有极强的价值和意义。然而,由于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形式是师徒模式,即师徒之间口口相传,言传身教,很少将技艺书面化记载。这样的方式传播面窄,影响力弱。目前,因年代久远、缺乏传统传播方式的条件,加之网络游戏、网络小说、VR 游戏等的冲击,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种类的发展日趋式微,面临失传的危险。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而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和角度[2]。

1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在非遗文化中的意义

虚拟现实技术 ( 英文名称:Virtual Reality,缩写为 VR),是20 世纪发展起来的一项全新的实用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囊括计算机、电子信息、仿真技术于一体,是一种创造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通常采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科技手段生成与真实环境最大程度接近的虚拟场景,场景中包括视觉、听觉、触觉以及嗅觉等感官的还原处理,用户需要借助一些特定工具进行输入和输出的交互,以真实自然的方式与虚拟世界的事物进行交互作用,从而产生亲临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研究者依据相关资料,通过虚拟现实技术重新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形式,虚拟的数字形式便于利用互联网实现快速传播并且能够长久保存,通过新兴的技术手段包装、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将其“陈酒新装”,以年轻人喜爱的方式呈现,使年轻人愿意接触、了解并热爱这些非遗项目,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发扬光大[3]。

2 应用现状

2.1 以全三维重建加交互方式制作 VR 产品

这一类技术是虚拟现实领域较早出现的制作方式,也是现有虚拟现实产品的主要制作方式。即用纯三维建模的方式重现要展示的物体或景观,再将其导入虚拟现实引擎,通过一定的程序控制,实现可 360 °自由观看的效果。近几年出现的成果主要有:国内:《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发与建设》(江苏省文化科研课题)《虚拟现实技术在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虚拟现实技术在民间工艺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云南特色民间工艺保护)、《虚拟现实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香港志莲净苑、敦煌莫高窟)等;内蒙古自治区内:《虚拟现实技术在保护蒙古马鞍制作工艺中的探索与研究》、《虚拟现 实在内蒙古博物院的应用构想》等。本类研究方案均采用了纯三维重建的方式还原原景物,优点在于交互性比较好,细节丰富;缺点在于重建工作量大,三维重建模型与实景之间还有差距,以静态展示为主,动画制作难度很大[4]。

2.2以混合现实技术为基础制作 VR 产品

混合现实是新一代计算机视觉技术的代表,是建立在 VR和增强现实的基础上的一种技术。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处于技术前沿,距离广泛商用还有一定距离。在国内只有极少量学者探讨其在文化保护方向的应用,如《基于混合现实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开发研究》等。该类型技术以摄像头拍摄的现实画面为基础,叠加虚拟影像,并使虚拟影像与现实画面产生互动。该类技术以增强现实为主要目标,不能产生身处另一空间环境的沉浸感。

2.3以 360 度全景拍摄为基础制作 VR 产品

360 度全景拍摄方式是目前最新且正在快速发展的技术手段。通过专门的 VR 摄影机同时拍摄多个角度的画面,再用后期的方法进行拼接,并可以用特效手段加入扩展内容和信息。该拍摄和制作方法,再结合适当的 VR 回放设备,可以使观看者自由选择观察的角度和内容,产生最佳的沉浸式体验。全景 VR 拍摄技术目前在晚会、娱乐、婚庆、新闻等场景拍摄中有较多的应用实例,但在文化保护项目中的应用尚未发现,相关研究探讨资料也很少 。

从技术角度讲,国外的全景 VR 拍摄技术较为成熟,国内行业也正在快速发展和技术完善过程中。而后期制作的效果还不太理想,存在拼接缝隙和最近距离限制等问题;基于 VR 视频的特效合成技术更是处在发展初期,很少有成熟的作品出现。

3 总结

与以拥有物质属性的建筑物、文物为代表的可移动和不可移动文物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的最大障碍就在于其没有实体,大多数是一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等,比较“虚”。如何用虚拟现实技术表现这些“虚”的非实体是一大难题。非遗文化是我国历代各民族文化精髓的积淀,担负着我国文化传承的重任,是研究中华民族文明的展现窗口。科技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着这些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方式[5]。各项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改变着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方式,使其保护和传承方式能顺应时代的变革。通过数字化的保护和传承方式,能够更加真实地还原非遗物质文化的真谛,切实将各类非遗文化带入大众的视野,为人类文明史留下宝贵财富,使非遗文化能够更完整地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 郭熙. 虚拟现实技术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的应用——以南通寺街为例[J]. 辽宁丝绸, 2021(01):75-77.

[2] 郭城. 虚拟现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的启示——以昆曲为应用实例[J]. 艺术品鉴, 2021(30):141-142.

[3] 郭喜春. VR技术在非遗数字化保护中的应用现状[J]. 信息系统工程, 2018(05):81.

[4] 王鑫. 民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J]. 今古文创, 2021(35):75-76.

[5] 刘延斌. 虚拟现实技术在茶乡旅游开发中对文化保护促进作用的研究[J]. 福建茶叶, 2019,41(01):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