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的多维阐释-丁茹博士

2022-02-24

元宇宙在2021年变得非常火爆,很多科技公司都在拿真金白银进行表态。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各美股上市公司在财务文件和其他公司文件中,提到“元宇宙”这个词的次数,和2020年相比增加了5倍。如果用户去网上搜索“元宇宙”这个词,大概率会看到这样一些句子或者词:这个概念源自上世纪90年代的科幻小说《雪崩》;元宇宙的英文是Metaverse,是由Meta,元,和Universe,宇宙,这两个英文单词组成的;电影《头号玩家》就是在描述它的样子;它是下一代互联网,是虚拟时空,是全真互联网。

一、一句话拆解元宇宙

那么到底什么是元宇宙?一句话:元宇宙是人以数字身份参与和生活的可能的数字世界。

(一)“数字身份”与“自由参与”

 

由简单的缩句可知:元宇宙是数字世界。它不是现实世界,不是物理世界,而是一个数字世界,是虚拟的时空。再把句子扩充:元宇宙是人以数字身份参与的数字世界。可能会有人产生疑问:这不就是互联网吗?互联网不就是人们以数字身份参与的数字世界吗?如果不是,他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1. 参与互联网的身份不同

 

用户现在参与互联网的时候是以完全独立的数字身份参与的吗?其实不是,用户在社交平台有个昵称,在购物平台需要注册,这些都只是数字账号,还称不上是完全独立的数字身份。这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数字账号,是用户在某个互联网平台、应用里的账户,用户在里面产生的行为数据会被记录在这里,用户的身份信息是分散在这些不同的账号里的。比如用户的微信,就存着社交信息;用户的淘宝,就存着用户的购物信息;用户的美团,就存着用户的娱乐信息、美食信息,等等。这些信息和数据都是用户数字身份的一部分,但绝不是全貌,甚至也不是最关键的部分。因为,这些数字账号不拥有权力,也不承担责任和义务,它们不是一个独立的身份,它们依然依附于线下拥有那个真实身份的用户。元宇宙是人以数字身份参与的数字世界,不是以数字账号参与,而是以一个独立的、独特的数字身份参与。唯一不同的地方是,现实世界中只存在物理状态下的一个用户,拥有一个真实的身份,而在元宇宙中,用户可以拥有多个数字身份。

2. “参与”不同于“自由参与”

 

为什么说使用互联网产品并不是自由参与呢?参与这个行为本身,使用互联网产品本身,或许是自主自愿的,但是所有互联网产品使用规则的制定,其实跟用户没有任何关系。比如淘宝,它有1000种功能,如果用户想要第1001种功能,用户说了不算;或者是一款腾讯游戏,它设计了1000种职业供用户选择,如果用户想要第1001种职业,也没办法。但在元宇宙这个数字世界,用户可以参与规则的制定。每个元宇宙的参与者都可以创造独特的玩法,都可以创造自己的世界。

再打个比方,就像几个小朋友在一起玩“过家家”,每个小朋友都会对角色、关系的设计,他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过家家”该怎么过,然后一起把讨论的结果表演出来。玩了一会儿后,其中一个小朋友觉得不行,不好玩了,还可以增加新的剧情让“过家家”更好玩,只要大家同意,就可以变成新一轮的“过家家”的玩法。

就这样,通过自由参与不断形成新的共识,这就是元宇宙。

(二)“共同生活”和“可能”

元宇宙能打破物理空间的界限,不仅仅是娱乐、社交,还可以让人们的生活和数字世界进行全面的无缝连接。这种全面的无缝连接,其实就是一种在元宇宙共同生活的方式。什么叫共同生活?还是拿互联网对比来看,和共同生活相对的,在互联网上的生活更像是一种“观看”。

比如看演唱会,因为某种原因用户没法到现场,那用户可以在电脑上、手机上看高清视频直播,音质效果都非常好,甚至有一些产品还能让用户选择机位角度看自己喜欢的明星,虽然用户也可以发弹幕和其他网友互动,但本质上用户是在用“观看”的方式参与这场演唱会。

但如果把演唱会办在了元宇宙里,用户就不只是“观看”了,也不是一个人的参与,而是会变成用户和一群人的共同体验。用户可以听着音乐手舞足蹈,就像真的在演唱会现场一样,这就是我所说的元宇宙的共同生活。参与元宇宙的数字身份之间,就像物理世界中用户与他人一样,充分地互联在一起,可以实现实时的、真实的互动。这也就不难理解,Facebook CEO马克·扎克伯格说:元宇宙不是人们在手机或电脑屏幕上看到的互联网,它是一个人们参与的、可以置身其中的互联网。

说完了“生活”这个词,人们再来看另一个词“可能”,人以数字身份参与和生活的“可能”的数字世界,也就是拥有各种可能性的世界。但具体是什么样的可能呢?现在还没有定论。不过总体来看有两种可能的方向。

第一种称为狭义的元宇宙,是把线下的世界映射到数字世界里面去,线上线下最后融为一体。

其实,这件事已经发生了,人们的生活现在就在不断地通过互联网、物联网,从线下搬到线上,再回到线下。狭义的元宇宙,就是一个比现在映射更充分、更完备的虚拟世界,工作、生活、体验都成为虚拟世界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元宇宙会进一步反过来作用于真实的物理世界。

第二种与狭义的元宇宙相对,它称为广义的元宇宙,它不是对物理世界的映射,而是纯粹建立在数字世界里的虚拟时空。

这两种可能的方向的不同之处,一是数量上:狭义的元宇宙最后就是“一个元宇宙”,和现实世界相互融合,用户在现实世界是谁,在元宇宙里还是谁。而广义的元宇宙从理论上看可以有无数个,只不过有些元宇宙发展得好一点,参与的人多一点,有些元宇宙参与的人少一点,哪怕是用户一个人,按照自己的喜好和需求,也可以创造一个人的元宇宙。

第二个不同之处在于现实世界在元宇宙里扮演的角色。狭义的元宇宙中,现实世界当是必须的,甚至是主要的,虚拟世界只是对它的充分映射。

 

但在广义的元宇宙中,现实世界不是必须的。更有一些非常激进的观点,认为广义的元宇宙实现之后,物理世界中的肉身就不必存在了,就作为一个代码活在元宇宙里,个体的荣誉感、成就感、幸福感,完全来自于元宇宙。这称之为“元宇宙的原教旨主义者”,是比较极端的一种理解。

 

那么,对于元宇宙的概念更进一步说:人以独立的数字身份自由参与和共同生活的可能的数字世界。不管是关于元宇宙新的技术还是新的实践,都可以以这句话为切入口,找到一个观察它、分辨它的视角。

 

二、对于元宇宙的四种理解方式

 

   Facebook改名Meta公司,微软和百度推出各自的元宇宙;耐克收购了一家名叫RTFKT的虚拟鞋业公司,打算在元宇宙里卖虚拟运动鞋;歌手林俊杰也加入了元宇宙房地产大军,在一个名叫分布式大陆(Decentraland)的元宇宙空间里买了三块虚拟土地;韩国首尔直接启动了一个5年计划,声称要把首尔打造成元宇宙城市。

 

从产业趋势的角度上,它所代表的商业变革和社会变革期待是什么。

 

在过去几个月里,随着不同玩家的入局,“元宇宙”的概念和含义也在快速地轮换,光是我梳理出来的,就已经四种了。这还不算元宇宙最早的出处,也就是科幻小说《雪崩》里给出的描述,在《雪崩》这本小说里,元宇宙的意思跟赛博空间类似,就是一个虚拟现实空间。那么在技术界和产业界,这几个月涌现出来的概念。

(一)数据流动协议与底层宇宙

第一种说法叫做:元宇宙是跨平台流动的协议与底层宇宙。

在2021年初海外科技圈有一个讨论:中国的腾讯这家公司,是不是借着满世界的投资收购,有机会构建一个元宇宙呢?当时海外科技圈的逻辑是,腾讯借投资涉足了很多不同的平台和内容,它完全可以用统一的账号系统和经济秩序把这些平台打通,让不同的内容和数字资产可以跨平台流动、运行,也就相当于在各个平台之下,构建起了一个底层数字宇宙。

然后到了2021年3月,共创游戏平台Roblox在纽交所上市,又引发了市场对元宇宙这个概念的关注。在当时,Roblox被市场公认为是最有元宇宙气质的虚拟平台,因为它既提供了一个虚拟游戏世界,又支持用户在其中自行创作小游戏,就像创建一个个的小世界。

这期间,透过腾讯看元宇宙,元宇宙像是一本打通整个数字世界的通用护照;透过Roblox看元宇宙,元宇宙像是一个用户也有管理员权限的开放世界游戏。加起来,人们能看到当时科技界对元宇宙有这么两个根本期待:

第一,元宇宙是平台的平台,它能够打破平台的壁垒,让数据和数字资产跨平台流动。

第二,元宇宙允许普通人参与构建数字社会,并且从这种贡献里面获利,而不是被平台把价值全拿走。

 

从这两个期待来看,元宇宙这个设想还是挺激动人心的,等于是在邀请大家自力更生地打造各自的小世界,再通过这些小世界把整个元宇宙给拼凑出来。

 

(二)高配3D社交网络

 

第二种,是扎克伯格领衔造出来的,在这种概念里元宇宙是高配的3D社交网络。

在2021年下半年,Facebook公司改名Meta,说自己以后一切的事务都是以元宇宙优先而不再是Facebook平台优先了。这事当时让全世界都震惊了。没有听过这个词的人就连夜四处打听:元宇宙是个什么东西,能够让Facebook连face都不要了? 

紧接着,整个商业世界就都沸腾起来了。光是中国,截至2021年12月,等待审核的新商标名称里面,带有“元宇宙”这几个字的就快有8000个,申请人里面有腾讯、爱奇艺、理想、蔚来、小鹏汽车,也有蜜雪冰城和双汇。当然,也有想要给元宇宙添砖加瓦的技术和硬件公司。

这个时候进场的玩家们,对元宇宙的想法分成两类:

第一类,要抢占先机,自己造出一个自己的元宇宙。代表玩家Meta公司、微软、首尔。

第二类,谁也不知道哪个元宇宙能成,但玩家可以给所有元宇宙当技术服务商,给元宇宙们提供“建材”和数字物资。这些建材可能是算力,可能是虚拟角色制造,可能是AR/VR智能硬件,可能是身份识别技术,也可能是数字消费品和数字场景。

在这个阶段,元宇宙的主创者们,对元宇宙的描绘更像一个高配3D的社交产品。

像改名之后的Meta公司,12月发布了一个名叫《地平线世界》的虚拟现实App。地平线世界就是一个有元宇宙意义的社交/工作平台,是用来让用户们在元宇宙中创建内容与互动的。百度也推出了一个元宇宙App叫“希壤”,它主打的也是虚拟空间定制,全真场景的人机互动,希望能够吸引客户进来做教育培训、举办展会、做营销活动、建虚拟产业园等等。

在微软对元宇宙的想象里,也说:“随着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元宇宙可以帮助人们在数字环境中聚会,使用虚拟头像/化身会让会议更加舒适,并促进来自世界各地的创造性协作。”

微软在2022年要推出一个叫Mesh的项目,让普通人可以借助混合现实技术,在虚拟空间里面办公、协作、开会。

这些产品跟此前的微博、抖音、Facebook不一样的是,元宇宙版本的社交产品是试图给用户们提供接近现实的社交场景,而且这些虚拟角色和私人主场,是可以自行定制的。这个阶段的元宇宙,更像是在抢Facebook、Zoom和腾讯会议的用户。

 

(三)一种阶段性的技术概念

 

第三种,元宇宙是一种阶段性的技术概念。

在产业界忙着修建心目中的元宇宙的同时,产业界之外,不同的意见也开始出现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声音是:元宇宙不应该是一种产品品类,而是一套技术的集成。

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研究组刘锋说,业内很多人说元宇宙是下一代互联网,不是的,元宇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技术概念。

 

刘锋说,21世纪以来,世界科技生态变得越发以互联网为核心,越发育,就越像一个类似大脑的复杂智能巨系统。在这个互联网大脑里,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5G/6G、人工智能、区块链都像是这个大脑里神经系统发育的产物,元宇宙也是其中之一。

基于这个逻辑,元宇宙本质上是基于互联网大脑架构的,人类群体思维空间或梦境世界的实体化。构建元宇宙,就等于是把现有的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人群都集合起来,共建一个人类群体梦境。

 

(四)一种时间概念

 

第四种,元宇宙不是空间概念,也不是技术概念,而是一种时间概念。

这个观点最有代表性的提出者,是Twitter上的一位名叫Shaan Puri的博主。这位博主认为,人类对元宇宙有误解,大部分人认为元宇宙是一个虚拟世界,但是真正的元宇宙并不是某一个空间,而是某一个关键时点。指的是未来人工智能变得比人类更聪明的那个时刻。

Shaan Puri说,元宇宙也是这样的一个突变时刻,人们的数字生活价值大于物理生活价值的那一刻。

而这个转变,20多年来已经在逐渐推进了:人们的工作从工厂转向了电脑,从会议室转向了视频会议;朋友从邻居变成社交媒体上的粉丝和关注者;孩子们的主要游戏方式,也从打篮球、踢足球变成了泡在《堡垒之夜》这样的游戏里;人们的身份定义方式也变了,在社交网络上,带有滤镜和美颜的照片,比真实的用户更能代表用户;另外,用户现在愿意炫耀的东西可能也不再是紧身牛仔裤,而是NFT头像和限量版的游戏皮肤了。

再这么演化下去,人们对屏幕的注意力可能会从50%上升到90%,在那个时候对人们来说,虚拟生活就会比真实生活要更重要。那到了那个时刻,就算正式进入了元宇宙。

不管怎样,几乎所有的元宇宙入局者,都是想要打造元宇宙数字空间,多数人对于元宇宙的远景想象里,都会认为元宇宙有机会成为独立于现实世界的数字世界。而这样的一个数字世界它会拥有自己的生命力,且比现实世界还要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