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与拟像(中)-单羽博士

2022-01-10

沉浸:超真实审美

真实是同虚拟相对立的概念。“真实”的东西存在于“超现实”的世界中时,是不被理性与逻辑所控制的。让·鲍德里亚认为:拟仿物本身,就为真实。然而,本雅明也曾对真实发表过看法,他认为:“对“真实”的复制,造成了“真实”的死亡 而这种复制的产物即为“超真实”。”如今,我们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所制作出的艺术作品就可以被看做是“超真实”的代表,也就是说虚拟现实艺术就是典型的艺术与科技结合的产物,它具有“超真实”的审美特征。当代展示艺术中大量使用了新媒体技术,虚拟现实科技有潜力也有能力为观众带来最为出色的的“身临其境”的沉浸感。从欣赏艺术的角度上,正是这种“超真实”,令虚拟现实化身为美的象征,吸引着观众的欣赏和关注。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性特征带动了人机交互的频率,而这种交互也降低了机器以往纯粹模拟感,提升了数字技术的审美趣味与价值。

    1. 从第一视角去欣赏艺术

人眼是一款神奇的精密仪器,从像素角度来看,人眼有一亿多个是视杆细胞、600-700万个视锥细胞,也就是说,人眼是一台上亿像素的数码相机。但这只是一个理论上的类比,事实上人类的眼睛辨别物品细节的能力是有局限的。苏俄电影导演吉加·维尔托夫曾提出“机械眼”的概念,他认为:“人的肉眼在根本上是“不完美的”,它具有一定的缺陷性,并且其演化的进度极其迟缓,然而摄影技术却可以不断的完善与进步。透过机械,如今人们可以突破自身个体限制,甚至穿越时空,从而在视觉上获得全新的体验。”因此,人们发明了照相机、摄影机、观影机、望远镜、显微镜等精密仪器帮助人类视觉不断提升,并且这些辅助人类视觉进化的仪器也在不断升级、推陈出新。

    尽管科技一直在进步,但人们欣赏艺术的方式一直没有突破性进展。以观看电影为例,传统的剧场模式,观众只能选择正对着屏幕在某个固定的位置,处于一个完全被动的姿态去接受影片想要传达的信息。自3D眼镜出现后,观众与屏幕之间距离的疏离感有所减弱,人们相对的临场感开始增强。但3D技术依旧存在其自身的局限性,如画质不够立体且粗糙,令观众无法深入沉浸于影片。虚拟现实技术的介入,消灭了人与屏幕之间的距离,更为真实的还原人眼在自然状态环境下所看到的情景。这种亲切的沉浸感来源于一种超真实的视觉体验。正如邹连峰所言,“在虚拟世界中,人的视觉、听觉、嗅觉等感知通过技术手段都可以被触动而发生感知。”人们自身的带入感也会随之增强。

    观众在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欣赏艺术的过程中,不再是单方面接受艺术家的意识。譬如,在观看虚拟现实电影时,在理想的虚拟现实画面中,人们可以与自己所看到的形象互动,甚至可以决定电影剧情发展的不同线路。然而实现这一愿景依靠的是强大的技术支撑如虚拟现实设备中的传感器。同时,这种互动对电影导演亦提出了极高的拍摄要求。人们对于眼前事物的反应方式是不同的,因此若想令观众走进一个真实的虚拟世界中去,就需要导演多角度、多方位、多情况的去考虑电影的剧情和拍摄手法。而对于观众来说,这种观影的体验也是个性化、因人而异的:不同的观影者会根据自己的喜好而做出不同的选择。

    2. 虚拟现实沉浸性音效

若想令人们感受到真实,仅通过“眼见”还是较为虚幻,要“耳听”的配合才得以令用户的体验更为真实。尽管,如今市面上的虚拟现实设备在听觉方面还并未有令人很满意的呈现方式。但在未来,虚拟现实用户有望通过虚拟现实头盔或交互数据手套等设备来感受三维仿真的声音。正在酝酿中的全景耳机(virtual reality ear phone)将带领用户进入一个更具沉浸感的虚拟现实环境中。

尽管,如今的虚拟现实艺术在听觉这一块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但业界不乏有关于完善用户听觉方面的尝试。如Holospark VR工作室的虚拟现实视频《Impossible Travel Agency》中,用户能够欣赏到非常美妙的古典音乐。恰到好处的音乐声,可以带领用户进入近乎精神层面的世界。用户仿佛可以看大远处的天空和山脉。脚下的花朵甚至也随着音乐的节拍而律动并且变色。配合着音乐律动的虚拟现实场景,对于用户来说,画面显得更为沉浸逼真。

总之,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是推动“听觉文化”“视觉文化”进步的新一代革新工具。有人提出,虚拟听觉应该比虚拟视觉更受到我们的重视。未来的虚拟现实产业会更加被细致分化,虚拟听觉在未来有可能成为一项独立的产品对外出售。而虚拟听觉这样的产品对人们也是具有消费吸引力的。比如,用户在感受虚拟现实画面时,会根据他们所看到的画面的变化产生旋转、跳跃等动作,理想的虚拟现实设备会运用GRS定位技术,实时获得人的位置信息,从而调整声音所出现的类型及强度。这样及时反馈会使得用户更加沉浸在真实的虚拟世界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