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超真实审美-单羽博士

2022-11-17

真实是同虚拟相对立的概念。“真实”的东西存在于“超现实”的世界中时,是不被理性与逻辑所控制的。如今,我们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所制作出的艺术作品就可以被看作是“超真实”的代表,也就是说虚拟现实艺术具有“超真实”的审美特征。

雷吉斯·德布雷(Régis Debray)曾从文化与媒体的角度切入,将人类社会划分成三个部分,即手写时代、印刷复制时代和娱乐视听时代。换句话说,人们接触信息的手段已经从读写为主转向视听为主。王怡等也指出虚拟现实艺术首先是沉浸的视听艺术。[ 王怡,吴霁乐,余佩融:《虚拟现实艺术中视听语言的应用分析》[J],载《当代电影》2014(9).]当代展示艺术中大量使用了数字技术,虚拟现实科技有潜力也有能力在视觉和听觉方面为观众带来最为出色的“身临其境”的沉浸感[ 杨璟, 虚拟现实技术对现代展示艺术视觉化的实现[J],载《卷宗》,2012(5).]。从欣赏艺术的角度上,正是这种“超真实”,令虚拟现实化身为美的象征,吸引着观众的欣赏和关注。

一、“超真实”的视觉呈现

人眼是一款神奇的精密仪器,从像素角度来看,人眼有一亿多个是视杆细胞、600-700万个视锥细胞,也就是说,人眼是一台上亿像素的数码相机。但这只是一个理论上的类比,事实上,人类的眼睛辨别物品细节的能力较为局限。电影导演吉加·维尔托夫曾提出“机械眼”的概念,他认为人的肉眼在根本上是“不完美”、有缺陷的,并且演化进度极为缓慢,但摄影技术却可以不断地完善与进步。如今,人们可以通过机械突破个体限制,在视觉上获得全新甚至穿越时空的体验。[ 皇甫一川.世界电影流派一览——电影眼睛派[J],载《电影评介》1991(9).]的确,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发明了照相机、摄影机、观影机、望远镜、显微镜等精密仪器帮助视觉的提升,而这些辅助人类视觉进化的仪器也在不断升级、推陈出新。

尽管科技在进步,但是人们欣赏艺术的方式却一直没有突破性进展。以观看电影为例,在传统的剧场模式下,观众只能选择正对着屏幕在某个固定位置,处于一个完全被动的姿态去接受影片想要传达的信息。自3D眼镜出现后,观众与屏幕之间距离的

疏离感有所减弱,人们的临场感开始增强。但3D技术依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画质不够立体且粗糙,令观众无法深入沉浸于影片。虚拟现实技术的介入,消除了人与屏幕之间的距离,更为真实地还原人眼在自然状态下所看到的情景。这种亲切的沉浸感来源于一种超真实的视觉体验。人们的视觉神经在大脑中发生触动,带入感也随之增强。

观众在欣赏虚拟现实艺术的过程中,已不再是单方面接受艺术家的意识。譬如,观看虚拟现实电影时,在理想的虚拟现实画面中,人们可以与自己所看到的形象互动,甚至可以决定电影剧情发展的不同线路。实现这一愿景依靠的是强大的技术支撑如虚拟现实设备中的传感器;同时,这种互动对电影导演亦提出了极高的拍摄要求。人们对于眼前事物的反应方式是不同的,因此若想令观众走进一个真实的虚拟世界中去,就需要导演多角度、多方位、多情况地去考虑电影的剧情和拍摄手法。而对于观众来说,这种观影的体验也是个性化、因人而异的:不同的观影者会根据自己的喜好而做出不同的选择。

二、“沉浸式”的听觉效果

若想令人们感受到真实,仅通过“眼见”还是较为虚幻,还需要“耳听”的配合。尽管市面上的虚拟现实设备在听觉方面还未有令人很满意的呈现方式,但在未来,虚拟现实用户有望通过虚拟现实头盔或交互数据手套等设备来感受三维仿真的声音。正在酝酿中的全景耳机将带领用户进入一个更具沉浸感的虚拟现实环境中。

从以上角度来看,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是推动“听觉文化”“视觉文化”进步的新一代革新工具。有人提出,虚拟听觉应该比虚拟视觉更受到我们的重视。未来的虚拟现实产业会更加被细致分化,虚拟听觉在未来有可能成为一项独立的产品对外出售。而虚拟听觉这样的产品对人们也是具有消费吸引力的,譬如,用户在感受虚拟现实画面时,会根据他们所看到的画面的变化产生旋转、跳跃等动作,而理想的虚拟现实设备会运用GRS定位技术实时获得人的位置信息,从而调整声音所出现的类型及音量强度。这样的及时反馈可以令用户感受到更为真实的虚拟世界当中。